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在設計之初確定了“聊城”“運河”兩個主題詞,定位“運河推動歷史,運河改變生活”,從多個角度展示著運河、聊城的過去和現(xiàn)在。
The Museum of the Grand Canal of China is built to display both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of Liaocheng and its canal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.
第一次知道京杭大運河,是在歷史課本上。那時候習慣把歷朝歷代的皇帝簡單做一個好壞之分,隋煬帝肯定是在壞皇帝之列,他荒淫無度、好大喜功,帶給百姓無休止的徭役和兵役,最終引發(fā)了暴亂。
當時的歷史課本上,用很大的章節(jié)細數(shù)了隋煬帝為開鑿京杭大運河給百姓帶來的苦難,而他開鑿大運河卻是為了方便自己游玩,也方便把江南的美女送到自己身邊。
其實,作為中國古代三項偉大工程之一,京杭大運河并不只是方便了暴君游樂,它的開鑿對中國南北地區(qū)之間的經(jīng)濟、文化發(fā)展與交流,特別是對沿線地區(qū)工農(nóng)業(yè)經(jīng)濟的發(fā)展起了巨大作用。
功過是非由后人評說,每個朝代的歷史都是由下一個朝代去編寫的,所以歷史很少為歷朝歷代的末代皇帝歌功頌德。我們只記住了京杭大運河修成后,隋煬帝年年出巡,曾三游揚州、兩巡塞北、一游河右、三至涿郡,還在長安、洛陽間頻繁往還,每次出游必定大造離宮,加重徭役。
總覺得京杭大運河存在于歷史中,卻沒想到有一天能站在岸邊看它,如果愿意我甚至能捧到運河里的水。那時候我站在聊城山陜會館前,旁邊就是京杭大運河,一時間如大夢初醒,這條運河就從隋朝流淌到了我前面,我仿佛看到隋煬帝南下游玩時乘坐的豪華龍舟,聽到絲竹管弦之聲和宮娥的笑聲。
如今的京杭大運河最終形成于元朝定都北京后,為了使南北相連,不再繞道洛陽,元朝花了10 年時間,先后開挖了“洛州河”和“會通河”,把天津至江蘇清江之間的天然河道和湖泊連接起來,清江以南接邗溝和江南運河,直達杭州。大運河就是在這個時候流經(jīng)了聊城。
京杭大運河成就了聊城,運河的貫通為聊城帶來了數(shù)百年經(jīng)濟和文化的繁榮。明清之際的聊城,被譽為“漕挽之咽喉,天都之肘腋”,是當時運河九大商埠之一,物阜民豐,人才輩出。聊城也成為清朝皇帝沿著運河下江南的必經(jīng)之地,當?shù)刂两襁€流傳著很多關于康熙皇帝、乾隆皇帝的傳說。
運河不僅帶動了聊城經(jīng)濟的發(fā)展,還在這片沃土上積淀下豐厚的運河文化遺產(chǎn)。如今,京杭大運河聊城段上仍然保存著周店船閘、張秋上下閘(即荊門上下閘)、辛閘、梁鄉(xiāng)閘、土閘、戴閘、臨清二閘等船閘及其他大量的碼頭、橋梁等水利設施,較好地保持了“閘河”的原貌。運河旁的山陜會館和鈔關等,也在向人們講述著聊城運河當年的繁華。
看到京杭大運河后,我有太多的疑問 :為什么隋煬帝能想到修建如此宏偉的工程?京杭大運河經(jīng)過了哪些歷史變遷?運河邊發(fā)生了哪些故事……幸運的是,聊城老城北側有座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,它的外觀像一艘古船,從古代時光長河里順流而下,航行到風光旖旎的江北水城,慷慨地等待后人來尋找自己想要的答案。